智慧产业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是产业链比较紧密的产业。因此,具有团队精神是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注重人才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的一个显着特点。人才培养实行见习生制度,可提供给学生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协调和团队意识的机会。而把有没有团队精神作为物联网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并且把它作为淘汰软件人才的重要依据,才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借鉴要点。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经验
1.1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经验
(1)以市场为导向
在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主要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结构,构建完整的、分层次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美国拥有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要保持其技术的领先地位,需要有大量从事智慧化技术研究的人才。同时,美国拥有最大的智慧城市建设及软件公司,也需要有大量的物联网及智慧城市建设开发人才。美国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是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学校和培养机构分别承担。
(2)以素质为目标
美国大学的在物联网和软件人才培养上,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物联网和软件教育课程要不断更新,以便紧跟时代的要求和企业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知识面培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和演讲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四是通过在校学习和在职学习并举办法,注重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五是坚持少讲课、多自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六是建立完善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多样性。
(3)以自学为根本
在美国,学生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重于教师具体知识的传授。大学生若要获得学位,主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美国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门,就要自己选专业、自己选课程、自己学知识、自己挣学费,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老师上课不会细致地讲述知识和技术,而是提出问题、指明方向、考核结果。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索物联网知识和技术。
1.2 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经验
(1)使所有国民掌握IT知识,提高知识创造能力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新世纪计划,完善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因特网接入环境;完善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因特网接入环境,丰富教育信息内容。加强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增设有关课程,增加IT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人数,扩大培养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信息保密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加强IT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促进以学校为单位的利用因特网与国内外其他学校的交流,培养能够与持不同文化和观点的人们合作的人才。政府支援地方公共团体和当地企业的无偿普及IT技术的措施。2001年,举办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 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计算机。
(2)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
日本政府对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特殊政策措施,但对影响某个行业的信息化项目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例如,利用各地现有的商会,为中小企业举办信息化知识讲座,利用现有的法律咨询窗口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等。中央政府对各地方政府(都、道、府、县)、各行业、学术界提供一部分专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补助金。从2001年开始,补助金发放重点由过去的给单个企业或商会配备计算机,转向支持对整个地区、行业产生影响的项目和有益于全社会的重大研发课题。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三种方式对信息化项目提供补助:一是政府对项目补贴50%,企业自筹50%;二是政府全额支付科研项目的费用,科研成果由政府与开发人员共享;三是政府对项目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
(3)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改革大学的教育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在人事和预算、学部和学科的设定以及与民间企业交流等方面增强大学的自主权,改善IT领域的教育环境。改革国外技术人才的入境许可制度,完善吸引国外专业人才机制。
1.3 印度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经验
(1)充分发挥地区人才优势,夯实智慧产业发展的基础
智慧城市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印度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扶持、加强原有正规的理工技术学院在信息技术及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优势。同时还在中学、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电脑软、硬件课程,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以满足智慧产业发展的多种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都在税收、股权、金融扶持、工资待遇、来去自由、创业辅导、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优惠政策,吸收了大批科技人才到班加罗尔工作或创业,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
(2)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输送和鼓励高素质人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留学。印度政府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出国留学现象,并把其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印度的大学生一直可以自由地到国外去求职,尤其是印度6所完全与国际接轨的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人到国外就业。印度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印度和欧美尤其是美国之间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市场联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人才回国创业,促进了软件技术在印度的快速扩展和印度软件产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印度软件技术及软件产业与国际接轨。印度“海归派”与海外软件同行保持密切的业务关系,软件出口信息灵、渠道畅,从而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出口的迅速增长。
(3)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吸引海外印度人才回流
2003年,印度政府宣布正式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对等承认主要对象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和意大利等16个西方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是海外印度高级人才主要聚集地。此外,海外出生的人,只要父亲或爷爷具有印度血统,都可以申请印度国籍,以便让海外印度裔人才消除回国顾虑。即便留在海外加入了外国国籍也可以保留印度国籍,彼此可进行长时间的合作。双重国籍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促进了软件外包业的发展。
(4)设立“科学人才库”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
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吸引并接纳海归人才。为此,印度政府在主要发达国家都建有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尤其关注那些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人才库的建立,使印度政府可以有效掌握海外人才分布,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回流或为印度服务。2003年,印度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海外印度人日”,旨在吸引更多的海外印裔人才为印度建设出钱出力。这种以节日形式将国家政策品牌化,以民族群体凝聚人才的政府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国际效果。
(5)注重人才培养,形成层次合理的软件人才队伍
成熟的信息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型,顶端是若干名高端管理技术人才,底端是一大批基础技术人才。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印度及班加罗尔就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高水平、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软件人才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特别是大量能够编程的“软件蓝领”,使得印度的信息企业可以形成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实践
2.1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实践
(1)信息化人才战略规划
上海提出的“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领”,是我国最早提出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的城市,在宏观人才建设方面实施了七大战略:一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实施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二是适应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实施国际人才高地战略;三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实施人才能力建设战略;四是适应产业结构发展新格局需要,实施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动态协调建设战略;五是适应人才资源国际竞争需要,实施智力资源资本化战略;六是适应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需要,实施人才市场配置战略;七是适应企业成为人才开发主体的需要,实施企业人才主体战略。在这些战略的指导下,上海组织人事部门的地位、方法和观念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年年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开发的投资,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信息化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
(2)创新上海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化教育
上海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创办创业大学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平台。以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社团为载体,提高国际化人才聚集的比例,加快人才流动和创意传播。加强与国内外着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经常性地组织国内外信息化精英人才来杭州交流,举办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展示会、交流研讨会,促使信息化人员不断提高水平,激发创新能力,形成相互学习和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
(3)发挥经济、区位优势,吸引海外人才
制定和实施上海吸引国际人才的具体规划,特别对于微电子企业引进的紧缺人才给予优先资助,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博士后工作站,并优先给予经费资助。用人单位紧缺的信息化人才出国培训和进修,可向市引进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专项经费,优先给予资助。用人单位引进紧缺的信息技术人才,其配偶及子女可随调和随迁来沪。这些措施实施以来,使得信息化人才总量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取得了显着成效。
(4)建立面向多层次需求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并实施考核标准和制度。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完善面向信息化相关专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鉴定制度,努力形成一支复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设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机构,以培养企业急需的信息化实用性人才。
2.2 青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实践
(1)推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实用性
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对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软件人才。在青岛市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在满足国家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引进实际案例和新型教材,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调整招生计划,促进产、教结合。针对各企业人才需求的缺口,适当调整部分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实行“产、学、研”合作,定向培养软件方面的人才。
(2)建立实习基地或软件人才培训基地,补充基础人才供应缺口
以软件园为依托,开展在校大学生和现有软件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采用微软、IBM、Intel等国际知名厂商提供的先进的实践型课程体系,通过设立在软件园、驻青高校、软件企业的三级实习基地,为学员提供与企业接轨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以软件园为平台,充分整合高校、企业、软件园、跨国公司的各种资源,完善软件人才实训。
(3)整合教育资源,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一流水平的软件学院,形成软件人才培育的龙头,大幅提升基础人才的供应量。青岛软件园联合青岛大学共同申请建立国家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青岛大学软件技术学院,青岛市政府在即墨鳌山划拨3 km2的用地用于软件学院的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重点培养以软件工程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为主体的软件人才;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面向软件生产、信息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具有良好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4)引导软件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才再教育环境
通过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用人、培育人的机制,形成人才再教育、终生教育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青岛软件园软件人才实训服务中心,是以“软件实训”为核心业务,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化培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表政府推动青岛软件人才培养,实现面向企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软件实训主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高校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在本科教育阶段的第三或第四学年,大学生在完成高校教学计划基础上,参加以业界技术专家和一线项目经理作为实训教师的软件实训;通过实践式教学作为高校课程大纲的有益补充,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业界技术要求,培育出满足产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成为青岛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3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实践
(1)高端引领
无锡实施“1113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围绕重点培育发展的物联网产业为导向,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企业、急需和紧缺的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物联网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以上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100名以上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100名以上物联网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集聚一批物联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形成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人才特区、人才高地。
(2)政策驱动
无锡创新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制定适合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制订了“无锡千人计划”和“530”计划引进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初创式创业人才在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商业担保、工作场所、住房公寓等方面享受《中共无锡市委关于以更大力度实施无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锡委发〔2009〕67号)和《市政府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锡政发〔2006〕144号)规定的支持政策。“嫁接式”创业人才、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享受锡委发〔2009〕67号文件规定的安家费政策。
(3)创新机制
经过认定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海内外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个人所得税,3年内按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存部分100%标准,以奖励的形式给予返回。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领军型人才及其团队,与现有物联网企业嫁接式发展,企业可给予领军型人才及其团队成员的股权激励,不受相关规定的限制,奖励股权100%予以兑现。在无锡建立的物联网企业,经评审认定的,100%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优惠待遇。企业拥有的物联网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经评审认定的,可按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30%的标准作价入股。列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项目的,由政府按总投入30%的标准给予补贴。
(4)平台建设
首先是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要求,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公安、教育、人事、外事等部门在护照签证、驾驶执照办理、子女上学以及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上门服务;工商、税务等部门在企业办理资金投入、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公,提供“一条龙”服务。“530”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和项目促进中心要主动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高层次人才提供申报评审、政策咨询、人才招聘、猎头服务、薪酬设计、财务审计派遣、落户洽谈、项目签约、公司注册等系列培训和服务。
其次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在无锡的物联网研发机构和企业,建设国家级物联网研发和工程中心,加快集聚国内外着名高校的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鼓励和支持电信、广电和电力系统在无锡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建设遥感、微纳技术基地、传感应用研发基地、信息技术集成基地、软件研发基地等基础研究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此外,还要进行投融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物联网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搭建银企资金供需服务平台,加强银企之间的相互沟通,建立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鼓励和引导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发展担保资金、投资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加强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投资引导,鼓励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融资环境。
3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的借鉴
3.1 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级技术人才
一是营造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创新与发展的环境。研究型大学是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源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多学科、专业的融合与创新,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融入的元素越来越多,大学通过营造这种独特的环境和氛围,能够让更多有宏大梦想的寻梦者、探索者,在研究型的大学里去创新和发明,去开发和实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国外高校放宽签证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不断扩大对研究型大学的投入和建设,改进学校生产力,完善学校与公司、企业的伙伴关系,侧重研究的战略性和针对性的考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教育模式,积极营造一种支持创新环境和氛围,让更多有宏大梦想的寻梦者、探索者,在研究型的大学里去创新和发明,去执行和实现他们的研究成果。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和有效的策略和资源,来保持在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学科科研与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
二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学科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力度。英国在人才教育方面的投入十分巨大,特别重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到了英国社会的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心中大力招揽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一直是是英国政府企业的一个重要理念。截至2010年,英国高等院校共有180多所,在校学生200万以上,这些院校每年接受资助达740亿英镑。在芬兰,意识到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对本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政府也极为重视在这些领域的投入。芬兰虽然人口很少,但拥有21所大学和30所高等技术院校以及众多的科研机构,时刻为本国的发展提供着强劲的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持。芬兰还建立了使产学研充分融合相互带动的研发投入体系,每年对重点研发的经济支持就达到全国GDP的3.5%,是全球研发投入比例最大的国家之一。台湾并没有大学专门开设物联网专业,只是有几个研究中心。在台湾,因为是学校自治,学校自己去发展自己的专业,只要符合研究中心成立的条件,在学校的员额之内,可自主成立特色的研究中心。如果大学要设立新的研究中心,需要向政府申请资源,主管部门会有专门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主管部门也会根据人才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招投标,选择条件优良的学校,提供资源成立研究中心。
3.2 促进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合作,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人才
在此方面,一是要促进学科交叉。在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的“光谱”里,涉及的面非常广,需要各种不同专业的人才加入。从物联网技术角度来看,不仅需要学习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专业的,还涉及到硬件、系统架构、云计算等,需要不断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在信息、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对于管理与应用来看,需要来自各个专业的人才,要积极鼓励他们在具备本科阶段的基础训练之后,选择与物联网有关的专业训练。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里收纳了各种专业的人才,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计划里面,即使是非常基础的应用学科也会有本科阶段为中文系、历史系、文学系的人,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扎实的技术训练。
二是要推动产学研合作。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的联系,注重引进、培养和储备“智慧城市”紧缺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促进区域之间“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交流、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滑铁卢大学把一年分成三个学期,一个学期4个月,学生在学校里面学4个月,然后到公司里面实习4个月,这样来回轮下来,到毕业的时候,学生在公司里已有了2年的实习锻炼和工作经验,且实习公司多为微软等大公司,这也是滑铁卢大学是微软在北美所雇雇员最多的缘由之一。杭州也特别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与杭州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利用杭州充裕的教育科研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措施,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掘各种渠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人选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实践,并选派人员到具有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其他城市进行参观学习,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3 以企业发展带动人才培养
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将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振兴规划,规划好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养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实现规模效益。推动智慧城市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打造专业的智慧城市运营商,带动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需求与培育。发达国家都是大公司领衔完成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实施,智慧城市人才是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任务与核心投资。配合各地方政府制定具体计划的举措,各领头企业也在加紧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表1所列给出了世界各大公司主要开发的核心技术与关键人才状况。
3.4 启动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
在美国,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都十分重视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培养利用和发展,将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团队整体能力提高的龙头工程,并把拥有一大批一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团队的立根之基,发展之源。斯坦福大学有三分之一的教授都是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每个系都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级专家学者,正是因为拥有这样豪华阵容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才能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批精英来校深造,同时,这些精英也为斯坦福带来了世界各地最新的理念和灵感。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也坚持智慧城市建设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推动人才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在职教育和培训。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正规院校教育外的重要补充手段。台湾是通过资策会(资讯策略推动委员会),委办各种合格的民间训练组织,开授一系列有关的在职教育。政府或民间企业采用各种合理的方式,利用夜间或者周末的时间,对政府官员和企业员工进行在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被认为在市场有竞争力的人才。甚至有计划地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种子教官,即训练一批能够训练别人的教官,使正规教育、在职教育要能够同时进行。政府职责是当好把关人,通过授权和认证的方式,对培训机构的品质、师资的内容、教学的材料进行认证,以及要追踪其教学成果,让愿意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人和组织进入,形成良性的互动。
3.5 从战略高度谋划布局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开发
各国和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表明,留住一个尖端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就有可能带动一个行业或企业的蓬勃发展;流失一个尖端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往往会造成这个行业或企业的倒退,甚至破产。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这种重要作用,决定了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实施智慧化人力资本优先投入战略。法国具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放眼世界和未来中规划布局的这种习惯,为法国的崛起提供了准确的发展方向与强劲的发展动力。被誉为“高级公务员摇篮”的法国行政学院,在整个欧洲具有较高的声誉,培养出的学员广受欧洲职业界的好评。该院紧盯行政管理、社会创新等战略问题,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该院紧跟时代,大力培养具有智慧城市建设广阔视野与战略格局的高级管理人才,始终在战略制高点上谋划研究人才培养问题。
而英国、芬兰也是如此,从政府要员到企业管理者,从研究所科研人员到院校教授,人们也都习惯于以图表或数字的形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开发问题做出战略层面的分析与预测,横向联系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甚至全球的发展情况,纵向追溯到问题最开始的历史沿革,预见规划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了较强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积极主动地从战略思维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才能做到一览众山小,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有大视野、大智慧、大作为。发达国家把智慧城市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开发和保障都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
4 结 语
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上,必须抛弃用人上的陈旧观念,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政府给企业和教育部门提供引导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宽松环境,同时,政府又要通过法律手段为国家所急需的人才铺路搭桥,让全球最好的人才,在最合适的年龄从事最满意的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得到最高的回报。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也纷纷建立人才创业特别社区,并在各方面协同配合,积极优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环境。